防范于心 反诈于行

作者: 来源: 录入者:办公室 发布时间:2023年04月12日

亲爱的教职员工、尊敬的家长朋友:

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,各种新型电信诈骗犯罪形式层出不穷,校园师生、家长已成了电信诈骗犯罪的主要侵害群体。幼儿园呼吁各位家长、老师加强自我防护,时刻拉响警钟,防范电信诈骗。

一、什么是电信诈骗?

电信诈骗是指不法分子通过电话、网络和短信方式,编造虚假信息,设置骗局,对受害人实施远程、非接触式诈骗,诱使受害人给不法分子打款或转账的犯罪行为。电信诈骗手段翻新速度很快。有的时候一、两个月就能产生新的骗术,令人防不胜防。

二、电信诈骗常见手段

01网络刷单诈骗

打着“网络兼职”旗号,以返佣金为诱饵,要求你以刷单形式做任务。

02网络贷款诈骗

打着“零门槛”、“无抵押”、“当天放款”等旗号,以预付手续费、预交保证金、增加银行流水记录等为由,要求先转账汇款或索要银行卡密码、手机验证码。

03冒充公检诈骗

自称公检法机关或通管局、医保局,以涉嫌严重违法犯罪并需要保密等为由,索要银行卡信息及密码、验证码进行“资金清算”或者让你直接把钱打到所谓的“安全账户”。

04冒充老师向家长索要“培训费”诈骗

自称老师通过QQ或微信以培训、名额竞争为名让家长转账缴费。虽然骗子的诈骗手法层出不穷,但是只要我们牢记“六个一律”,坚持不轻信、不汇款、不透露、不扫码、不点击链接、不接听转接电话,就可以保住我们的“钱袋子”。

05冒充领导诈骗

自称领导,要求下属向其汇款。

06冒充网购客服退款诈骗

通过非法渠道购买购物网站的买家信息及快递信息后,冒充购物网站客服打电话给受害人,称其购买物品质量有问题,可给予退款补偿。随即提供二维码诱导受害人扫描,受害人便根据提示输入银行卡、验证码等信息,最终银行卡的钱便被转走。或者以系统升级导致交易异常、订单失效为由,将冻结受害人账户资金,让受害人将资金转入指定的安全账户从而实施诈骗。

07扫码送礼泄露信息

经常能看到“扫码关注送好礼”等宣传广告,街边扫码送礼的活动更是随处可见。很多人抵挡不住免费的诱惑,便会参与扫码领取礼品。免费礼品容易拿,其中风险要警惕。因为通过扫描二维码有可能被窃取个人信息及账户信息,使得重要个人信息被泄密。

三、反诈骗灵魂六问

1.刷单前问问自己,动动手指就能赚钱的好事为啥能轮到你?

2.收到逮捕令时问问自己,抓人还要提前通知,警察是不是觉得自己太闲,怕坏人跑路跑得不够快?

3.网贷前问问自己,无抵押还免息,对方为啥不直接送钱给你?

4.点陌生链接前问问自己,查信息就查信息,为啥还要下载一堆东西?

5.理财前问问自己,战无不胜的投资大师为啥要苦口婆心帮助非亲非故的你?

6.给领导转账前问问自己,用自己微信公然收受巨额资金,领导是不是嫌自己官儿干久了?

四、诈骗特点

1.前期诈骗分子以00开头的境外来电为主,近期出现大量以 192 开头的号码。

2.有一口不标准的普通话,一上来就报当事人个人信息并自称是某网购平台客服/银监会的工作人员。

3.引导下载“视讯通”、“展讯通”、“全视通”、 “云视讯”、“XX 会议”等各类屏幕共享或实时通讯 APP, 并在 APP 内联系。

五、防范电信诈骗

四要:

1.转账前要通过电话等方式核实对方身份。

2.微信、支付宝要开启转账延迟到账功能,发现被骗可及时撤回。

3.网上聊天时要留意系统弹出的防诈骗提醒。

4.接到可疑电话或被骗要及时拨打110。

四不要:

1.不轻信:来路不明的微信、电话、短信。

2.不汇款:突如其来的汇款、转账要求。

3.不泄密:身份、手机号、银行卡等信息。

4.不点击:网页或短信中的不明链接网址。

六个一律:

1.只要一谈到银行卡,一律挂掉。

2.只要一谈到中奖了一律挂掉。

3.只要一谈到“电话转接公检法”的,一律挂掉。

4.所有短信,让我点击链接的,一律删掉。

5.微信不认识的人发来的链接,一律不点。

6.一提到“安全账户”的一律是诈骗。

八个凡是:

1.凡是自称公检法要求汇款的,都是诈骗。

2.凡是叫你汇款到“安全账户”的,都是诈骗。

3.凡是通知中奖、领奖要你先交钱的,都是诈骗。

4.凡是通知“家属”出事要先汇款的,都是诈骗。

5.凡是在电话中索要银行卡信息及验证码的,都是诈骗。

6.凡是让你开通网银接受检查的,都是诈骗。

7.凡是自称领导要求汇款的,都是诈骗。

8.凡是陌生网站要登记银行卡信息的,都是诈骗。

【字体: 】【收藏】【打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