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由肠道病毒(尤其是柯萨奇A组病毒)引起的病毒性咽炎,主要影响10岁以下的儿童,但成人也可能感染。这种病症在夏秋季节较为常见,具有较高的传染性和快速的传播能力,可以是散发性的也可以是流行性的。
临床表现包括:
- 病毒潜伏期通常为3至6天。
- 初始症状通常是突发高热,可持续1至2天,体温可达39至41摄氏度。
- 随后可能出现咽部充血,以及在咽腭弓、软腭、悬雍垂的黏膜上出现2至4毫米大小的灰白色疱疹,周围伴有红晕。
- 1至2天后,疱疹可能破裂形成小溃疡,经过1至5天溃疡愈合,体温也随之下降。
- 病程大约持续1至2周。
- 患儿可能因为溃疡疼痛而表现出烦躁不安、流涎、呕吐、厌食等症状。
- 疱疹性咽峡炎具有自限性,大多数患儿能够良好恢复,极少数可能会并发脑炎等严重病症。
传染源:
-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(包括成人)是主要的传染源。
传播途径:
- 病毒通过飞沫、唾液和疱疹液传播,可以通过直接接触肠道和呼吸道,或者间接通过被污染的手、食品、衣物、用具等传播。
预防措施:
尽管目前没有疫苗可以预防疱疹性咽峡炎,且由于涉及多种病毒,存在重复感染的可能性,但以下措施可以帮助减少感染风险:
1. 勤洗手,确保食物煮熟,饮用清洁的水,多晒太阳。
2. 家庭和集体单位如托儿所、幼儿园、学校等应经常开窗通风。
3. 减少前往人多嘈杂的公共场所。
4. 合理安排学习和娱乐活动,保证充足睡眠,避免因疲劳导致免疫力下降。
5. 保持适量运动,增强身体抵抗力。
编辑:苏婧烨
审核:管灿霞
发布:朱梦婷
来源:网络